拓跋不鸟?
百里良骝听着这个葛路的名字,眉头一皱,似乎有一些印象。请(品书网)
稍微一回忆,顿时想起,那不是皇城根那一带的地头蛇吗?
京华美食楼开业那一天,他们还闹事来着。
是和他们一贯的做派一样,趁着饭店开业,他们白蹭一顿好吃的。
而一般的饭店,也不在乎一顿不收钱的饭,甚至为了和这些地痞和睦相处,还专门请他们来吃。
可是京华美食楼能让他们白吃吗?
当然不能!
普通食客都要经过坐堂国医检验认定,才能进入食,而且等级森严,尤其是二楼的康健厅和三楼的寿长厅,只有极少数人能进去,他们这些混混想都进去,不啻是异想天开了。
结果一番混战,这些地头蛇被仗义的食客打得找不到北,那个带头挑事的拓跋不吝也被打成重伤。
地头蛇嘛,当然不会一次挫折善罢甘休,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,卷土重来。
首先是对美食楼展开报复,这个如果难度太大的话,可以放弃!
但是吃到美食,则绝对是锲而不舍的目标。
混混也是希望有永生,渴盼长生不死的!
混混也是需要一副健康的身体的!
病病殃殃风吹倒的混混,也没有办法混到一定的程度,尤其在鱼龙混杂强者为王的混混界,身体不强壮,一天也混不下去。
同时,混混对美食美味的追求,一般人更加强烈,如果康健和寿长目标太遥远没有多少希望的情况下,他们简直把美食当成了唯一的目标,一天到晚都在孜孜以求。
可惜的是,这些混混不管用什么方式,都不能得逞。
有钟常伟、武犟鋆这样曾经在二三楼吃过美食的大佬罩着美食楼不用说了,即使是一层楼的食客组成的护食团,实力强大,能够压制这些混混。
这些人不但包括那些已经在一楼吃过的吃货,这个每次一百人,也是为数不少。
更厉害的是,护食团的广大拥趸还包括那些迄今没有吃过,却有可能符合资格去吃的人,他们的人数更加庞大,简直是除了那些混混的所有人。
所以那些混混虽然勇悍,架不住那些护食团更加坚决!
因此,这一段时间里,他们经历过多次冲突,那些混混一点好处也没有得到,美食楼固若金汤。
其实,即使没有面两个层面的保护,美食楼自身的武力也堪称强悍无。
那些厨师、那些厨师的助手、那些服务人员,都是以一当百的高手!
百里良骝猛然警醒,约盟已成立,美食楼一建起,固然好事连连,但是苍蝇老鼠也必定前来。
正如武犟鋆那个蜜罐战略一样,吸引了不少境外敌对势力;这些国内的不和谐因素,也难免蠢蠢欲动。
如这些拓跋子弟。
好事连着坏事,弄得好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!
看怎样看待,如何操作了。
那些混混的这些情况,有一些百里良骝知道,也有一些他不知道,总之,这些人的存在等于麻烦,当然也不是能影响大事的麻烦。
如果转化成好事,那需要更大的精力,这个绝对不是一蹴而的事情。
对了,刚才还听到一个拓跋不吝,记得那家伙当时是挑头闹事的,结果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,生活都不能自理了,怎么现在那些伤都好了?否则怎么复出了?难道这个讨厌的家伙有了什么遇?这不是证明他又可以正常地挨揍了?
想想也是不足为。
拓跋家族也是拥有千年底蕴的大家族,现在这些后代虽然配不他们先祖的赫赫名声,保持一些神秘的力量和本身,也是大有可能的,不可小看。
百里良骝想着如何对付那些混混的时候,拓跋五兄弟已经了一辆特殊的汽车。
从整个外形看,这车是一辆军用吉普,但是经过了大规模改装。
首先从车厢的免职来说,至少增加了二倍,所以连司机带副手,足足可以六个人乘坐!
开车的是拓跋不服,拓跋不鸟坐在副手位置。
后面坐的是拓跋不从、拓跋不忠、拓跋不吝,还有一个空位。
拓跋不吝看了看那个记者,浑然不吝地邀请:“妞!敢不敢和爷儿们去冒险?”
偏巧那个记者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,一听这话,正和她心也非常想去那个新建的约盟深入采访吻合,当即答应!
“有何不敢?那里又不是龙潭虎穴!你们又不是虎豹豺狼!姑奶奶我又不是温室小花!”
说完,抬脚去了。
可是,马下来了。
众人还在犯愣,不知道她这是哪一出,却见她一把拉开副手边车门,对拓跋不鸟说:“不鸟!你下来去后面坐,我是记者,需要前面这个开阔的视野!”
什么都不鸟的拓跋不鸟,这个时候不知道那根弦不对,二话没说,翻身下车,很是乖巧地钻进了后面。
浑然忘记了他开始为什么要坐副手位。
那个记者一步车,大叫:“好啦,快走,采风去喽!”
众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,只有拓跋不从大概是因为开车的原因,清醒一些,没有按照她说的去做,大概也许是不服的习惯使然,反而拔出钥匙,说道:“你跟我们去也行,可是你要关闭你的采访工具,否则我们不毫无隐藏,有什么秘密,满世界都知道了?”
那位美女记者毫无难色,立即遵从,关闭摄像机、录音机功能,并且把它们从身摘下,放到脚前。
拓跋不从这些重新起火,这辆改良吉普一声爆响,野马一样飞奔而出。
只是众人没还有主意,那个美女记者眼闪过一丝狡黠的笑意。
原来她效法闻人异馨,也弄了一套隐藏的设备随身携带,无论是摄像还是录音,都丝毫不受影响。
大概是随着机车的震动,拓跋不鸟也清醒了过来,想起了自己的初衷,对大家说:“时间紧迫,我们趁这个机会,讨论一下我们的行动计划,这次一定要保证万无一失,绝不能重蹈覆辙,像第一次那样丢人现眼……”
本书来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