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系统不正经  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文房雅器

类别: 都市 | 都市生活   作者:疯神狂想  书名:我的系统不正经  更新时间:2024-01-22
 
这件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,口沿、盖内沿、圈足足端等无釉处呈火石红色。

圈足圆整,足端可见明显切削修整痕迹,未施釉处有少量的窑渣粘连。

这件荷叶形盖罐,是龙泉窑梅子青釉瓷器的代表作品。

其釉色柔和淡雅,洁净莹泽,碧绿如翡翠,温润如春水。

这种特征真正达到了我国陶瓷学,千百年来追求的“千峰翠色“、“如冰似玉“的理想境界。

荷叶形盖罐有贮酒的功用,但是能够把这种实用器,弄得比观赏器还要漂亮,可真心不容易。

不用说,这件荷叶形盖罐肯定是南宋真品。

而这种器型,其实是多产于元代龙泉窑,宋代产品仅见于金鱼村窖藏,故极为珍贵。

而像是这样的一级文物,还有不少,像南宋景镇窑青白釉凤首流瓷水注。

它口径2.9,腹径8.9底径8.1,高9厘米。

这种瓷器,属于轮制,小直口,圆唇,短颈,圆肩,直腹微鼓,腹部可见一道较为明显的细凸弦纹。

平底,外圈修整出一周浅环带,底部不太平整。

曲流中略折,流上堆贴凤首,以褐釉点彩描画凤目。

曲柄位于肩部,柄部刻画三道凹弦纹。

白胎,青白釉,积釉处呈青绿色。

外壁施釉至近底部,内壁施釉仅及口颈部。

外底外圈,有两处灼烧痕迹。

水注是文房用具,原名砚滴,用来为砚池滴水。

青白瓷水注莹缜如玉,成形随意,此水注宛若小壶。

凤流曲柄,釉色淡雅,是一件做工精巧的文房雅器。

像是这样的同类瓷器,还有一件,那是一件南宋景镇窑青白釉印花双鱼纹芒口瓷碟。

限于品类不同,这一件青白瓷只能算是二级文物。

只不过,它制作的也十分精美。

这件瓷碟口径10.8,底径7.1,高1.9厘米,也是轮制,属于轮制印花。

它圆口,方唇略斜,直腹较斜,腹、底相接折幅较大。

平底,内底略向上凸。

施青白釉,釉色多较为青绿,少数颜色略淡,而且一般为内壁颜色较为青绿,外壁颜色较浅淡。

少见开片纹,芒口较宽,为内侧略窄而外侧略宽。

芒口内侧口沿下,有一圈较为明显的积釉。

足底刮釉,内壁装饰模印花纹。

主题纹饰双鱼纹位于碟底,衬以水波海涛纹或荷花纹;

辅助纹饰位于碟的内壁,内圈为三层细密的花瓣纹,外圈为连续回纹,间隔单弦纹。

双鱼各朝一方,鱼纹较细长,鱼身上有两道鱼鳞纹。

中间间隔两道同排并列的海涛纹,一道为4层波涛,一道为3层波涛,水波纹多为涡状。

此碟所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,尽收在一幅小小的图案里。

这反映了宋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观念与生活情趣。

所以,不要以为是二级文物,就小看了这件小碟子,它绝对属于古董当中的珍品。

像是这样的二级文物,在这座窖藏之中还有很多,毕竟几百上千件的瓷器,还是收藏品,自然不缺精品瓷器。

其中的一些佼佼者,就算以现在的顶级技术,也难以完美复制出来,像是南宋龙泉窑青釉斜直腹斗笠瓷碗。

碗,能够做成二级文物,就绝对不简单,青釉的单色釉瓷器的小碗,还能成为二级文物,就更加不简单了。

细看这只碗,它的个头并不算小,口径16.3,足径4.5,高5.7厘米。

敞口,尖唇,斜直腹,小圈足。

外壁口沿下多均有较厚的积釉,釉面突起。

内底心和足底心,均呈鸡心状凸起。

白色胎泛灰,胎骨略显厚重,通体施梅子青釉,口沿处釉色青黄,釉面光洁滋润,外壁有一针眼。

圈足不甚圆整,足端未施釉,呈浅酱色。

斗笠瓷器碗为饮茶用具,除龙泉窑外定窑、景镇窑都有生产。

斗笠碗最大的特点,是有比较薄的胎。

薄胎瓷,是受金银器的影响而出现的。

从唐代开始,瓷器不断尝试减少器物胎壁的厚度,以使瓷器具有金银器的轻薄质感。

之前看到的几件珍贵一级文物属于景镇窑,而南宋时期,龙泉窑更加出名。

所以,这一座窖藏之中的龙泉窑瓷器也不少,当然能够达到一级文物的也有几件。

像是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瓷炉,就属于地地道道的一级文物。

它口径16.3,腹径17.3,高12.6厘米。

斜盘口,圆唇,短直颈,鼓腹较扁,口径与腹径相若,三锥形足。

肩部有一周浅凸棱,腹部与三足相对处有三道明显的三角形凸棱,略有弯曲和起伏,从肩部延伸到足部。

足部与腹部可见接痕一圈,足端平。

内底可见螺旋纹。

胎骨较为厚重,整个器物造型端庄规整。

主要是不见胎色,通体施梅子青釉。

釉层较厚,釉面光洁莹润,仅口沿处可见两道隐约的开片纹路。

凸棱和器体折棱处,均显出较为明显的浅白色。

足端未施釉,呈火石红色。

鬲式炉是宋代较为常见的仿古器形,但以龙泉窑梅子青制品最佳。

此器造型古拙典雅,线条曲直有致,釉质柔和,釉色青碧如玉,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,为时人所喜爱。

自唐以来,我国经济发展南移。

而宋以来,北方战乱不止,川府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,经济发达、远离战乱。

但随着蒙古帝国在北方草原的崛起,川省成为蒙古与南宋的争夺焦点。

持续战乱近30年,期间许多巨富商贾、达官贵人从川省取到三峡顺流下江南。

而逃难时不便携带瓷器这种笨重易碎物品,在这种兵荒马乱时期,埋藏的宋代窖藏,就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普遍现象。

宋蒙大战之际,蒙古骑兵南下,南宋王朝抵抗了超过半个世纪。

战端一开,兵过如蓖。

在那个年代,若是碰上蒙军士兵,基本难逃一死。

因此,当时的普通百姓,乃至官宦人家,常将自家宝物埋入地下藏匿,然后举家逃难。

有些人家活下来了,自有人取出以前埋下的财富。

但有些人家,却在埋下珍宝后,就全家覆灭.

(本章完)

请记住本站域名:大风车小说, 搜索 "大风车小说" 即可找到本站.
(快捷键←)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(快捷键→)